“ 詩人拜倫曾經說過:
忘不了威尼斯曾有的風采:
歡愉最盛的樂土,人們最暢的酣飲,
意大利至尊的化裝舞會.”
去過威尼斯的人,
一定對這種精致華美的面具非常熟悉。
威尼斯面具是由專業(yè)工匠純手工制作,
它們是真正的藝術品,并有專門的藏家收藏。
你想足不出市就能體驗
原汁原味的意大利威尼斯面具嗎?
你想領略手工匠人手作的藝術魅力嗎?
那就快來參與美行workshop吧!
威尼斯面具DIY—廣州workshop
時間:2018年12月15日下午 14:00-16:00
地點:美行思遠廣州校區(qū)
廣州市天河區(qū)林和西路3-15號耀中廣場B座41樓 4116B
活動名額:10人(名額有限)
活動主要內容:
由意大利留學歸國的專業(yè)導師帶領大家體驗原汁原味的意大利威尼斯面具制作,了解意大利手工藝人的制作過程。
適合人群:
想給自己作品集增加創(chuàng)意的小伙伴,和對國外文化感興趣的人群,均可報名參加!
(本次活動完全免費,報名可文末詳詢小助手)
1.威尼斯面具的歷史
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面具文化,
像我國傳統(tǒng)的京劇臉譜,泰國的經典倥舞,
而最為華麗又精致的,
莫過于久負盛名的威尼斯面具。
早在18世紀以前,法律允許威尼斯人
在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里帶著面具工作和生活,
所以不論男女,上街總是戴著面具,披上斗篷,
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歐洲文明中可謂獨具一格。
王公貴族們戴上夸張的面具,
穿著華麗的復古裝束,
聚在河邊或者乘船夜游。
面具掩蓋了大家的真實身份,
所以人們可以毫無顧忌,恣意狂歡。
整晚的音樂,整晚的歡慶。
這是一場不散的夜宴。
后來,拿破侖揮兵南下,征服了威尼斯,
瓦解了殘喘多世紀的“面具客”,
從此面具客銷聲匿跡,
直到1979年的現代嘉年華才再度復活。
2.經典面具的分類
Bauta
最常見的一種面具,是一種覆蓋在整個臉上,
下顎輪廓清晰、硬朗,沒有嘴巴,
但配有很多裝飾物的面具,一般由男士佩戴。
威尼斯的電影《卡薩諾瓦》里的男主角
在參加嘉年華的時候戴的就是這種~
Moretta
最早由法國人發(fā)明,
但因為它使女性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美,
所以很快就在威尼斯流行起來。
這種面具在最后通常覆上一片面紗。
配有黑色天鵝絨的橢圓型面具,
通常是婦女在訪問修道院時穿戴。
早期一般是純黑色的
原型似乎是這貨,看起來萌萌噠
Larva
“Larva”一詞有可能來自
拉丁語“面具”或者“鬼魂”。
主要是白色,具有威尼斯的代表性,
通常配合與三角帽和斗篷。
Jester
或者稱為“Jolly”是一種女性面具的變異體,
跟中世紀一種特別的小丑臉譜有關聯,
它起源于意大利。
Colombina
在意大利文中意為小鴿子,
也常常是戲劇舞臺上的一個角色,
有時候,女性角色必須著濃妝,
以配合舞臺主題。
目測這種是妹子們的心頭好,
既不需要繁復的華麗服裝來輔助,
又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趕腳~
Gatto
意大利語里的意思是“貓”。
Dama
Dama 扮演很多高雅角色。
諧音像大媽,發(fā)型也像
3.威尼斯面具的制作
傳統(tǒng)的威尼斯全套面具包含 3 個部分:
第一個部分是頭罩,覆蓋住頭發(fā)和肩膀,
只讓臉的部分露出來;
第二個部分是叫 larva 的面具,
以輕靠于額頭的方式覆蓋在臉上;
最后再以第三部分的帽子固定,
這樣就組成了威尼斯面具傳統(tǒng)里完整的「制服」。
傳統(tǒng)面具需要先制作好模型,
然后把吸水性極佳的特殊紙張撕成一條一條,
黏貼固定在模型內側,
面具的細節(jié)越多,需要鋪設的紙張越多。
經過大約 24 小時的干燥后,
就可以摘下面具的初胚,
然后涂上白色的顏料為底,
接著再按照設計圖樣畫上不同的裝飾。
威尼斯面具可以讓人
暫時擺脫身份容貌的外在束縛,
釋出隱藏的內在性格,解放狂野的欲求渴望,
這也是它最迷人的魅力所在。
準備好體驗威尼斯面具的獨特魅力了嗎?
想要報名參與活動的小可愛
趕快來掃碼添加小助手吧!
本文版權屬于美行思遠(www.yfgps.net.cn)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